小林薰称没看过中国版《深夜食堂》,中国翻拍日剧IP如何收场
如果说,没有在深夜里大吃过或痛哭过的人,不足以语人生……那么,没能在深夜里猜透大众需求的“文化快餐”,最终上不上得了餐桌还得时间说了算。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r0515yfexz3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△点击视频《深夜食堂》中日对比
小林薰来京:没看过中国版《深夜食堂》
由松冈锭司导演、小林薰主演的电影《深夜食堂2》将于7月18日上映。昨日,我们熟悉的“食堂老板”饰演者小林薰先生携《深夜食堂2》在北京开办提前观影。
刚一进场,老板就操着熟悉的口音用日语原音重现:
“菜谱只有这些, 但只要是我会做的,你也可以点噢。”
当有观众问到小林薰是否相信真的有这样真挚又治愈的地方存在时,小林薰坦言自己是相信的,并大方地分享了自己的故事。
“我自己就曾在失意时受到过像‘深夜食堂’一样的治愈,可能有些人现在还没有遇到这样的地方,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相信,就一定会在合适的时候遇到。”
对于中国版的《深夜食堂》,小林薰表示还没有机会看到,但谈及漫画改编作品,“老板”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。
“如果改编《深夜食堂》的话,我认为首先在布景上应该尽全力还原原著,因为原版漫画的作者在食堂的陈设上下了很大的工夫,而这也是这部作品的最重要的气质之一。”
”是“深夜食堂”还是“无人超市”?
“收心!养性!暖胃!酒香不怕食堂深”、“聚焦方寸之地,却拍出人生万象人间百味”、“食堂是留言板,深夜和啤酒给人们递上了那根有故事的笔”……这些是日版《深夜食堂》的观后评价,几乎都是好评,豆瓣的评分也达到了9.2。
而反观中国版《深夜食堂》,也几乎是一边倒的评论,但却变成了差评。
见缝插针的广告……
符合原著却不符观众胃口的“刀疤脸”……
“面瘫”式演技……
夸张化剧情和话题……
“没有食欲”的中国美食……
蒸羊羔、蒸熊掌、蒸鹿尾儿、烧花鸭、烧雏鸡儿、烧子鹅、卤煮咸鸭、酱鸡、腊肉、松花小肚儿、晾肉香肠……川鲁粤淮扬,闽浙湘本帮……中国美食博大精深,不能拿泡面和肉肠来糊弄“民以食为天”的老百姓哇~
看,连《白鹿原》里一碗简单的裤带面都能吃得这么香!
形式被诟病,剧情更被冠以“不合国情”的鸡汤
不禁想让围观群众发问:
关键词:好故事
有网友曾发起一个关于“在小饭馆里遇到过的人和故事”的征集,或许在国内,真实的、接地气的故事比编剧更能打动人。
“带着镣铐跳舞”有多难
在《深夜食堂》之前,内地对日本IP的引进改编还有电视剧《求婚大作战》《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》《问题餐厅》、电影《麻烦家族》《嫌疑人X的献身》等。据不完全统计,从去年到现在已有30多部日本IP被引进,目前已公布的翻拍日剧已达十五部左右。
IP
剧
近几年国产剧原创匮乏,大量涌入的商业资本紧盯IP的大环境,再加上“限韩令”之下韩剧改编的受阻,而日剧的低价版权、知名度和看似简单易懂的情节,使得近两年的日剧IP引进形成了井喷。
然而,就目前的状况来说,成功翻拍者几乎没有。《深夜食堂》所呈现出的这些问题,其实都是目前日本IP改编的通病。
广
告
植
入
演
技
浮
夸
脱
离
实
际
照
搬
原
版
剧
情
注
水
刨除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,根本原因在于:中国社会形态、文化心理与日本大不相同,甚至某些方面背道而驰,改编难免水土不服。
另一方面,日本版权方对于改编的要求也颇为严苛。《深夜食堂》总导演蔡岳勋就曾透露,日方的审核是非常严苛的。
■ 所有的故事必须要发生在底层,不要去拍上流社会的事情
■ 老板脸上这条疤不能变,连位置都不能动
■ 菜色不要是餐厅的大菜,希望是在家随手打开冰箱、拿东西出来就可以做的
在有限的框架内,满足严苛的要求,《深夜食堂》的中国本土化改编无异于是带着镣铐在跳舞,也无形加剧了该剧的负面连锁反应。
不破不立!试水单元剧,触摸人文关怀
单元剧在国外是一种成熟的影视剧模式,比如日本的经典之作《奥特曼》、英国著名的《憨豆先生》。当然,国产单元剧也有优秀的开拓者,例如《武林外传》《家有儿女》,但多为主演较为固定、故事相对集中的情景式喜剧。
中国版《深夜食堂》延续了日版电视剧的模式,以单元剧的形式呈现的。
单 元 剧
即由若干相对独立的单元构成,每一单元本身自成体系,体现不同的主演和主题,但与其它各单元又能紧密联系、环环相扣,保留相同且相联系的核心元素。
每个单元有新主题、新主演,每个单元后给观众提供新的期待。相对于以连续剧和系列剧模式为主的国产剧,《深夜食堂》各单元呈现的结果虽然参差不齐,但这无疑是一次具有开创性的“试水”。
中国版《深夜食堂》多单元人物
相比于本土化改编的“带着镣铐跳舞”,《深夜食堂》 中的原创部分故事也比较扎实。
《彼岸花开》单元,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时而清醒时而失忆的交错人生,也让观众感受到:对于爱情,遗忘可能是最大的恐惧,但对于遗忘,爱情或许是最好的治愈。
《马克的女儿》和《红烧肉》都书写着亲情与陪伴。其中,前者关照被拐卖者的人生重建这种很具有中国社会意义的命题。
而后者描摹老龄化社会中的长照家庭、老人走进黄昏之时的人生困境,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日本,都很具有普遍意义。
几个原创故事中有人生的无奈,也有温情与救赎,但并不刻意煽情。就像那一碗打开苏老头儿笑颜的红烧肉,火候把握地刚刚好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原创故事体现了如今国产剧少有的,对于弱势群体、边缘人群的人文关怀。
一曲歌毕,筵席散场,
再去打翻那一碗泡面已经无太大意义,
那或许是艺术创作与商业资本之间的一次失衡。
IP不是万能灵药,
用心的故事与表演才是立身之本。
监制 | 陈 杰
制片人 | 石岩
主编 | 纪萱萱
编辑 | 张震宇
运营 | 邓 荣
往期节目推荐